Tuesday, July 07, 2009

宜蘭行:漢人入侵

吳沙一開始入侵宜蘭並不順利,不只是因為原住民的凶狠,另外的原因是當時清朝政府不允許其進入番地,甚至曾派使者諭告吳沙不得進入番地,不過一切都在一起西岸的反清事件中改變。

乾隆五十一年發生了林爽文事件,從彰化起義的林爽文甚至攻下台北城,這讓台北城同知(清朝的官職,正五品官,若外地駐派則設『廳』為單位,這裡的同知當然是管『淡水廳』的行政首長)害怕叛軍會越過中央山脈北段進入宜蘭平原建立基地,因此命令吳沙率眾進入蘭地建立軍事基地。

因此不難想像當初吳沙的開墾組織是一種『屯田兵』組織,簡單來說就是『隨時需要被調派作戰的農夫』,這種平時耕田戰時為兵的方式,往往利用慢慢推進建立基地的方式侵佔原居民的土地,所以佔據的土地便建立『土圍』形成防禦工事。這樣的型態依然可以在現在宜蘭的地名看到一些端倪,『頭圍』便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頭城』地區,也是吳沙建立的第一個據點。

雖然吳沙擁有清朝政府的支持,不過蘭地的平埔族依然凶悍,因此吳沙一直無法突破頭圍的範圍,後來吳沙利用平埔族的善良,欺騙他們說吳沙的軍隊是來幫忙協防海盜(當時海盜的問題很嚴重),加上剛好遇到天花盛行,吳沙為蕃人施藥治病,於是減低了平埔族對吳沙的戒心,雙方甚至埋石為約。

不過吳沙卻於埋石約後年去世(這是為何吳沙墓並不在宜蘭,了解吧),其姪子吳化繼承了吳沙的工作,開始大舉侵佔土地建立新的基地,從嘉慶三年到七年便建立到了五圍(現在的宜蘭市),平埔族也慢慢的往後退而漸漸失去原來的土地。

當我們看著宜蘭的地圖(常常看地圖是件很好的習慣),不難看見許多地名還可以隱約看見漢人的軍事基地型態,而之後大舉漢人入蘭後,形成的漢人聚落便稱為『堡』,你可以看看地圖上的地名,架構出那漢人侵略平埔族土地的歷史軌跡。

當然後來的西邊阿里史平埔族翻越中央山脈與葛瑪蘭平埔族競爭,加上大傷蘭地族群的『加禮苑事件』,導致現在要找葛瑪蘭文化必須到花蓮新社一代,僅存的蘭陽平埔聚落幾乎被毀滅殆盡。這一漢人入侵的歷史,對於原來居住在蘭地的原住民來說可是一件慘痛的失去家園事件,我們這一代從小被教育成歌頌吳沙為墾荒英雄,但歷史充滿不同的面貌,或許我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土地,一切的感受將會不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