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1, 2011

台灣的電影

最近台灣的本土電影好像出現一波的熱潮,看來好像台灣的電影文化有新的曙光,不管是網路是電視媒體都不斷的讚揚台灣這一波的文創產業,當然~我完全贊成台灣的文創應該更加蓬勃,也鼓勵大家都去支持台灣的電影工業,但有些東西卻有點讓我擔心。

有一些東西網路社群上面已經討論很多,譬如其中有一個有趣的論點是賽德克巴萊的娛樂性觀點,有些不喜歡這部片的人覺得這部電影缺乏娛樂效果。嗯,簡單來說就是『震撼的大場面』並沒有符合很多觀眾的期待,我想大家應該也知道這後製當初因為承包公司的問題確實這部份沒有處理好,但我感到質疑的是,這些大場面是必要的嗎?



台灣是一個被好萊塢影響很重的地方,所以台灣的影視大眾習慣看幾億元的電影,充滿各式不可能的景色,但對我來說,這些年的好萊塢電影卻常常是特效十足卻缺乏劇情,從阿湯哥遇到外星人毫無意義的跑來跑去到變形金剛不知所云的亂轟亂炸,這些年要我拿出錢去看壯觀的場面,我寧願看著遠方的山~~更壯觀、也真實多了。

一個電影最重要的是他所要傳達的情境、劇本、訊息、文化,但怎麼近年來大家關注的只有更誇張的電腦合成、動畫、主演明星的八卦、越來越腥羶的場景,每一部電影都靠這些在吸引票房,而確實也收到一定程度的回收。但台灣的電影真的要往這邊走嗎?看到賽德克巴萊花了七億,我相信理面有很多的部份是來自電腦動畫,或許是擬真的飛機,或許是昂貴的合成場景,但說真的我看完了這一系列的電影,對於這些元素的感動不會在我腦海中停留很久。

我也不是排斥所有的電腦處理,我想說的是~~如果賽片減少掉這些耗費巨資的部份,他的可看性真的會減少?

台灣常常喜歡說我們的3D影像技術要慢慢追上國外的水準,但試想一個誇張的3D電影卻劇情貧乏會是怎樣的慘況,我相信玩具總動員可以讓電腦動畫出現一個新的局面,其中電腦技術只是輔助那個非凡想法的工具,帶領觀眾進到玩具世界的想像才是這電影真的令人無法忘懷的原因。

一定要用3D立體影像?不覺得有些歐洲動畫那平面式的線條美感更能帶領我們的想像?偶動畫不美嗎?黏土動畫不是更令人動容?當人類的視覺只具備有接受光影刺激而不能進而帶出更深沉的意念時,電影工業是進步或退步?我想進步的是科技影像處理產業而不是電影吧。

很多時候,脫去包覆糖果的美麗外衣後,顯現出來的才是真正的甜美,我如此期待台灣的電影文創產業。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賽德克‧巴萊」遠征 MOMA電影節 記者杜宜臻紐約報導 November 10, 2011 11:32 PM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6380948/article-%E3%80%8C%E8%B3%BD%E5%BE%B7%E5%85%8B%E2%80%A7%E5%B7%B4%E8%90%8A%E3%80%8D%E9%81%A0%E5%BE%81-MOMA%E9%9B%BB%E5%BD%B1%E7%AF%80?instance=news_pics

節錄該新聞中之一段..
'...Fortissimo Film 電影發行公司總裁溫煦宇(Michael Werner)則表示,「賽德克‧巴萊」做為該電影節的開幕片名至實歸,「我在香港電影節看到此片時,即被此片散發出對台灣歷史的關懷所吸引。片中提及的『霧社事件』是世界觀眾陌生卻能引發共鳴的題材。我相信觀眾不分國界能夠被片中其他元素,如精緻的歷史場景、對人性的描繪等感動」。...'

原來熟悉好萊塢影片的白人其對 '賽' 的觀點與感動之處和台灣的大多聽閱者一致
那說明了..
1. 台灣的大多聽閱者程度達國際水準

2. '賽' 的整體製作水準及內容豐富飽滿可涵蓋CG的依賴度

Unknown said...

我並沒有要批評賽德克‧巴萊的意思
我也覺得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電影我去支持了原聲帶我也買了
只是很多地方覺得可以檢討
文中舉例的特效部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耗費很多的部分
耗資到甚至連會不會賺回來都讓這部電影倍感壓力
是不是一定要這些特效才能感受到壯烈?
另外劇中有需多很棒的音樂
但檢視起電影原聲帶裡面整個電影的配樂方式卻依然不跳脫西方的音樂方式
難道要感受壯烈就只有交響樂團一個方式嗎?
再強調一次
我覺得賽德克‧巴萊是部偉大的電影
只是偉大..也應該可以討論的